前进,李云龙则带着电台小组和侦察班留在后面,继续监听敌军通讯。
接下来的三天,红军主力在群山中迂回前进,李云龙的小分队则像幽灵一样游走在敌军的眼皮底下。通过电台监听,他们掌握了敌军的调动情况;通过破译的电文,他们发现"雪山狐"似乎对军团高层的动向了如指掌。
"必须尽快把情报送出去..."李云龙看着破译的电文,眉头紧锁。这些电文显示,敌军正在红军前方布置一个巨大的包围圈。
第西天清晨,部队抵达预定伏击地点——一处狭窄的山谷,两侧是陡峭的山崖,谷底最宽处不过三十米。李云龙立即部署兵力:机枪组占据制高点,步枪手隐蔽在两侧岩缝中,爆破组在谷口埋设炸药。
"记住,"李云龙最后一次叮嘱,"放先头部队过去,专打辎重队。缴获物资优先,战斗不超过十五分钟!"
中午时分,敌军果然出现了——约一个营的兵力,护送着二十多匹驮满物资的骡马。李云龙趴在悬崖边,用缴获的望远镜仔细观察:敌军士兵缩着脖子抵御寒风,枪随意地扛在肩上,毫无戒备。
当辎重队完全进入伏击圈时,李云龙举起信号枪,扣动扳机。
"砰!"红色信号弹在空中炸开。
刹那间,山谷两侧爆发出密集的火力。敌军先头部队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撂倒一片。爆破组同时引爆谷口的炸药,截断退路。驮马受惊乱窜,冲散了敌军阵型。
"冲啊!"张大彪怒吼一声,带领突击队冲下山坡。李云龙则带人从另一侧包抄,专门对付敌军的机枪手。
战斗完全按照计划进行。短短十二分钟,敌军伤亡过半,剩余的西散逃窜。红军迅速收缴物资——最珍贵的是一批冬装和药品,还有几箱子弹和手榴弹。
"撤!"李云龙一声令下,部队带着战利品迅速撤离。等敌军援兵赶到时,山谷里只剩下一片狼藉和几十具尸体。
当晚,部队在一个隐蔽的山洞休整。李云龙召集干部开会,讨论如何处置"雪山狐"的情报。
"必须立即报告军团首长!"王树声坚持道,"这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安危。"
李云龙摇头:"如果奸细就在首长身边呢?情报一旦泄露,我们反而会成为被清除的目标。"
"那怎么办?"张大彪急得首搓手。
李云龙沉思片刻:"我有个计划。我们可以利用缴获的电台,给'雪山狐'下个套..."
他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通过电台发送一份假情报,称在某地发现了敌军秘密仓报,引诱"雪山狐"现身。为确保计划成功,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真相。
"太冒险了..."王树声皱眉,"万一失败..."
"革命哪有不冒险的?"张大彪拍案而起,"我支持连长的计划!"
经过激烈讨论,计划最终获得通过。李云龙亲自拟定了假电文,通过缴获的电台发出,同时派侦察兵密切监视军团部的动向。
两天后,当部队翻过最后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阳光照耀下如同金色的海洋。战士们忍不住欢呼起来,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雪山征程,终于看到了希望。
但李云龙没有放松警惕。他站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远方。突然,他注意到草原边缘有几处不自然的反光——是敌军装甲车的钢板!
"有埋伏!"李云龙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所有人隐蔽!"
部队迅速撤回山梁背面。李云龙召集干部紧急开会,摊开地图研究对策。
"前方地形开阔,一旦进入草原,我们就是活靶子。"王树声忧心忡忡。
张大彪提议:"要不退回山里?"
"不行。"李云龙摇头,"敌军肯定己经封锁了退路。而且大部队正在等我们汇合。"
他盯着地图,突然发现一条蜿蜒的蓝线:"这条河有多深?"
随队的向导看了看:"枯水季,最深不过腰。"
李云龙眼睛一亮:"我有办法了。咱们来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他详细解释了计划:派小股部队伪装成主力向草原挺进,吸引敌军火力;真正的主力则沿河道隐蔽行军,绕到敌军侧翼发起突袭。
"关键是时机。"李云龙用树枝在地上画出示意图,"佯攻部队必须在主力到位后才能暴露,否则敌军不会上当。"
计划很快得到执行。李云龙亲自带领三十名精兵担任佯攻任务,每个人都携带两面红旗,远远看去就像一支大部队。王树声和张大彪则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