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帝一脚踢过去,笑骂:“你个老奴才,还卖弄起学问了。!白\马!书.院* ~勉_沸¢悦¨黩¢”
于公公顺势倒地。
景和帝只做做样子,根本没用力,他也不疼,爬起来,苦着脸,小声嘟囔着:“奴才好不容易想出来的词,这个词就应该这么用,奴才要去找那些有学问的大人们评评理。”
景和帝听得直笑,指着他:“你还越发有理了,还要找大人们评理。”
于公公呵呵笑,又凑到景和帝身边,好奇地问:“陛下,粮食增产多少啊?”
看陛下高兴的样子,肯定增得不少。
景和帝看了他一眼,笑容愈盛:“你知道一亩田可产水稻多少吗?”
于公公六岁进宫,小时候种地的事还记得一些:“三百斤左右,最好的时候可以到三百五六十斤。”
景和帝脸上泛出了激动的红色,一手撑在桌子上,一手哗哗甩着急报:“信州来报,郑彦北二公子庄子所收水稻,亩产都在八百四十斤以上,最高到九百斤。”
于公公瞪圆了眼,张大了嘴。
他被送进宫的前一天,他爹一晚没睡,蹲在门外抽烟。,小-税-宅+ ~首¨发_
临走时,他娘一边哭着,一边偷偷塞给他两个鸡蛋和一个肉饼,那都是他娘瞒着人借钱买的。
要是小时候他家水稻有九百斤的亩产,他爹娘还会把他送进宫吗?
不,只要有八百斤,甚至只要有五百斤,他就不会进宫了。
二公子要是早生几十年就好了。
他家有了粮食,不会送他进宫,他这时都应该子孙成群了。
“这郑二公子可真有能耐。”景和帝回忆起来,“他是安王被诛的那年生的吧?”
“是,郑大都督接到他出生的喜信,马上点兵出战,大败安王。”看景和帝收敛了笑意,于公公跟着严肃了起来,老老实实地垂手回答。
“听说这位二公子出生之时彩霞满天,百鸟齐鸣,颇为神异?”景和帝神色莫测。
于公公心里咯噔一下,二公子这样在农事上有大本事的人,若是招了皇上忌讳,有什么闪失,岂不可惜?
于公公心思急转,凑近景和帝,压低身子,小声说道:“陛下,奴才听人议论说,安王叛乱,上天震怒,特降下福星,护佑圣明天子,所以他一来,安王就被诛了。?g′o?u\g+o-u/k/s^./c′o-m/”
“哈哈哈……郑二公子果然是朕的福星,这不,粮食竟能增产这么多,简直想都不敢想。”
景和帝听得高兴,郑大都督又向来忠义,对朝廷命令从不打折扣,于是把那一丝疑虑抛到了脑后。
“陛下,要我说,这还是因为先有了圣明天子,上天才会降下福星,粮产才会大增。”于公公跟着笑。
景和帝笑睨他一眼,吩咐道:“信州太守送来了一筐高产粮,让御膳房煮了,给大人们都送点去,让他们都尝尝。”
于公公高声应是。
-
景和帝垂下眼思索,要怎么奖赏郑二公子呢?
郑大都督手握重兵,统领数万兵马,郑世子也是一员虎将,且行事稳重,颇有章法,虽然郑家忠义,权势也不宜再加了。
郑二公子既然会种地,那就赏地,多赏一点地,还要赏金银。
就赏一千亩地,赏一千两银子。
嗯,再赏一块匾,让天下都知道他对郑二公子的恩德。
铺开纸,拿起笔,闭上眼,气沉丹田,睁开眼,屏住气,落下笔,一挥而就。
国之大才。
看着纸上大气磅礴的四个字,景和帝满意地点了点头。
第十六章
郑远钧还不知道千里之外,有一个她素未谋面的公公,为她在皇帝面前说了好话,解除了她的一场危机。
更不知道她即将收到一千亩地和一千两银子,还有一块金光闪闪的牌匾。
这会儿,郑远钧正在让庄民们做秧马。
秧马简单,会点木工活的都可以上手,而在这时代,谁不会在家修修破桌椅呢?
都是常年和田地打交道的人,郑远钧把秧马的图纸拿出来,稍一指点,说明这东西的用途,庄民们马上恍然大悟,明白了秧马的好处。
“这东西好啊,可以坐着拔秧插秧,不用站着弯腰了。”
“秧马,这名字取得好,可不就是坐着插秧的马。”
“这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