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成见朱棣如此对待自己这个败军之将,还是来要他全家性命的败军之将,十分感动,于是归顺了朱棣。
朱棣也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去大宁都司之前,让顾成负责北平城的防务。
不过顾成还是觉得愧疚于朱允炆,所以只帮朱棣守卫北平城,并没有参与对以朱允炆为首的大明朝廷的对战。_零/点,墈·书+ `埂^薪_最\哙^
同时顾成拒绝了朱棣在靖难时期的任何赏赐,只接受了一些衣服食物等基本生活所需要的东西。
顾成接手北平的城防后,将北平以南的小城镇全部放弃,集中人手和士兵来保卫北平。
李景隆面对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北平城本身就是一座坚城、雄城,城墙高大深厚,负责守城的顾成又是当世名将。
所以他想要攻破北平城绝对是困难重重。
而李景隆也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于是他对攻北平城的安排是这样的:由西北军和辽东铁骑两支之前驻守于北方边境苦寒之地的精锐骑兵来回在北平城周围巡逻、防备。
而他自己则亲自和郭英率领中央军压阵,由勇冠三军的瞿能父子率领麾下善于山地作战的西川军攻城。
这里在《明史》中的李景隆传和瞿能传中都写了这么一件事情:在瞿能和瞿能的几个儿子马上就要攻破北平城的彰义门了。
李景隆嫉妒瞿能,怕瞿能真的攻破北平之后,夺走这次大战的首功,于是让瞿能撤退了。
而顾成则趁着这个机会,当晚就命令人们连夜取水上来,在上面浇灌城墙,第二天城墙上就结起了厚厚的坚冰,李景隆再次攻城时被打的大败。
但是这完全就是那些江南文人想象出来抹黑李景隆的。
首先在明朝早期的史料记载中,如《明实录》里就有不带任何感情偏向的战场报告类的记录。
李景隆在攻打北平城时,攻打到了丽正门,情况急迫,急迫到什么程度呢?需要当时北平城中的妇女在城楼上抛掷石头帮助守城,这才让李景隆的攻势受阻。
景隆攻丽正门急,时城中妇女接城楼掷瓦石击之,其势益阻。
但这就暴露了一个问题,此时的李景隆己经攻到了丽正门,而丽正门是北平城的内城中的第二道门,之前提到过的章义门则是北平外城的城门。
都己经攻到内城了,那瞿能怎么可能还在攻打外城的城门呢?】
〈北平可是金元的故都:元大都,肯定城高难攻。燕王府就是元朝皇帝的皇宫,城高池深。〉
〈外城应该是明朝中后期的嘉靖修建的,当时应该没有外城啊?〉
〈假如燕王时期只有内城这个说法是真的,那彰义门在那个时候就不存在,由此可以推出前面那段不让攻破城门也是假的。不管怎么说《明史》这段记载都是不对的〉
〈古时的大城城墙极其复杂,城中城,城中堡,道路也是规定死的,很少有打破一道城门就破城的情况,所以这肯定不对。〉
〈文人不上战场自己脑补的结果,结果清朝修史书的时候编进了正史〉
【而且李景隆攻打北平城的正式时间是在十月十五日。
之后他得到了西北军的骑兵部队被赶回来的朱棣歼灭的消息,于是立刻带着军队去郑坝村准备在那里迎击朱棣率领的军队,之后在十一月七号被朱棣打败了。
也就是说中央军的主力跟着李景隆撤离北平攻城阵地到郑坝村一带筑垒应该是十一月三号或者西号李景隆就得动身准备挪营。
那么在这个时候李景隆就己经打到了北平城内城的丽正门,那他应该是在十月下旬的时候就己经攻破了北平城外城的彰义门。所以因为李景隆嫉妒瞿能这个说法压根不成立。
另外明朝的大城的城墙都十分高大坚固。
想要从顶部淋水到底部结冰,同时还要把整面城墙都结起坚冰,还是整晚不停浇水结成厚厚的冰层,并且要有刀劈不进,斧砍不伤的程度,这怎么可能呢?
而且需要用多少水才能让整面城墙都结上这么厚的冰啊?
而且既然都这么冷了,那顾成他们把水运上城墙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结冰呢?
这个说法压根就不用细想,随便思考一下也能知道完全不可能啊!漏洞太多了!
这显然是明朝中后期的南方文人们随便瞎想想出来然后就写进了自己胡诌的野史。
而《明史》之所以可信度这么低,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在修著的时候摘录了太多这种来路不明,完全是胡编乱造的野史。
估计写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