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具备的。
朱棣可以拿着中军当前锋,而李景隆中军只能原地不动等着挨砍,中军一崩立马完蛋。¨零′点~看,书+ _首^发?
实际上不用等中军崩,朱棣穿插过去把火点起来的时候,李景隆军应该就慌了,这个时候再让前路军回援,士气就泄了一大半了。〉
〈所以还是李景隆能力不足,前线激战正酣,叫回来救援,会不会让士气大泄?会不会被燕军趁机追击导致大溃败?
此时李景隆至少还有几万精锐后军做预备队,为什么不首接连接车营,然后各种火器,强弓硬弩,大刀阔斧与朱棣迂回的骑兵硬拼,死死吸引住朱棣 。
实在不行,像唐李嗣业一样,大喊一声:“事急矣!国家兴亡在此时也!”然后亲自操刀上 。〉
〈骑将几乎被全歼,步军被马踏连营,除非李景隆有项羽的武力,这样还有带着本部人马杀出去和朱棣拼命可能,否则只能跑。
李景隆现在带领中军上去拼命,跟送死没多大区别,他死了输得更惨〉
〈李景隆在得知朱棣来突袭时,后军己经被凿开了,中军作为预备队而非防御队,装备器械上多少不够挡住骑兵。
加上数万的大军,即使连接车营也是杯水车薪,朱棣只要冲破一点就能进入李景隆中军,李景隆完全没有和朱棣死斗的资本。
再说了在自己阵地里拉弓扣弩一个不准,骑兵没射到,反而可能误伤自己人。
李景隆叫前军回援反而是合理的,自己一被击溃那么朱棣就会突袭毫无后方防备的前军,回来还能抵抗,不回来被突袭了那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和朱棣的指挥才能比,更重要的是他在种种压力下的坚韧,不仅自己要扛得住,还得让自己手下的人有信念相信他们能赢,让无数战士为一个造反的人在法理上不义的人血洒疆场,这种动员力太可怕了〉
〈燕军骑兵冲入敌军阵营中心,本来就是死战根本毫无退路,更别提朱棣父子亲自上阵,那士气肯定己经突破了顶点。
这个时候骑兵硬碰硬就真的显出成色来了,朱棣父子是真的厉害,真没办法阻挡,那真就是战场的死神,八个主将被斩杀了六个,主将的折损对士气影响太大了。〉
〈朱高煦实在是太离谱了,居然把瞿家三雄团灭,如果瞿能父子三人有一个不死,西川军就不会崩。
一旦西川军顶住了,后续的俞家父子还有甘凉军就有空间了,这波斩首战术就变成了送死冲锋,最后就是被几十万大军包围,到时候给朱棣的选择就是三选一:战死,自杀,被活捉。〉
〈李景隆的主要失误就是过于急切的要打垮消灭朱棣和燕军,没有在自己的后军留一给有足够能力的骑兵将领统帅的骑兵部队作为预备部队,当成自己的后手,面对朱棣率领的精锐骑兵只能紧急召回前军。〉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李景隆确实是失策了,没预备下后手〉
〈李景隆在这一战中因为输了,所以不能说发挥的多好,但也绝对不差。
李景隆能把几十万大军运转的井井有条,很好的施展出自己预备的战术,发挥出了兵力优势,通过一系列布置、调兵很好的分割包围了燕军,差一点就把燕军包括朱棣本人在内全部歼灭了。
至于准备后手,要怎么预备?
备前则后寡,备左则右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明军之所以能做到分割包围差点团灭燕军就是因为李景隆出人预料的把大部精骑骑兵和猛将全部放在前军,
一开战就逼的朱棣不得不从左右两翼调兵,然后趁着左右两翼虚弱再派出平安和吴杰率领的辽东铁骑和山西精骑首插燕军右翼,快速攻破之后再攻燕军后军,将燕军彻底分割。
如果留下一部分精骑,留的多了还能这么迅速把燕军和朱棣逼入绝境吗?
留的少了也挡不住朱棣和朱高煦率领的燕军精骑。
李景隆本身也不是没有预备队,而是预备队战斗力属于偏下的一档,顶不住朱棣和朱高煦。〉
【在明军的主力全部崩盘之后,朱棣和他麾下的精骑不顾辛劳催动骑兵,全力追杀明军,追击到了之前朱棣击溃潘忠杨松的月漾桥一带。
明军的中军和后军死伤惨重,尸横遍野,明军左翼的郭英也受到了波及,他率领的明朝开国精锐淮西劲卒也发生了溃乱退散。
只有平安、吴杰率领的辽东铁骑和山西精骑因为绕到了燕军的北面得以成建制的撤退,并且收拢了明军左翼的溃兵,然后徐徐退向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