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将领的战绩和姓名,但都是饱经战争,从尸山血海中生存下来的老兵。.8^4\k/a·n¨s·h`u\.`c/o*m_
由他们组成的中下层指挥官在战斗素养上是十分可靠的,想要把明军的主力彻底摧毁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原本聚集在一起的明军被打散成了三股,分散在朱棣的前,左右三方,朱棣需要考虑接下来对哪一支明军展开进攻。
在经过对比分析之后,朱棣认为继续追击李景隆的明军主力最利于扩大白沟河之战的战果,收益最大。
此时燕军左边是撤退到沧州驻扎的徐凯统帅的部分松潘卫骑兵,徐凯虽然在沧州经营了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筑垒营寨,还招募了不少民夫壮勇。
但对现在的朱棣来说兵力不多,战斗力不强,朱棣如果进攻他有很大的概率可以把徐凯部歼灭,只不过收益也比较少。
右边是撤退到真定的平安、吴杰、郭英、陈晖等人率领的几支明军,兵力总数不少,且有很大一部分是精锐骑兵,虽然因为白沟河之战的战败士气有些沉沦不盛,但都是精兵猛将。
而且他们的补给线路背靠太行山脉,侧翼还有驻扎于宣府大同的山西明军进行策应支援,另外真定本身是一座坚城,城墙高大,阵地坚固,想要攻克是三股明军中最困难的。】
〈山西给的压力太大了,朱棣之所以一首处于劣势,山西陕西的原因要占很大一部分。〉
【而李景隆毕竟是明军主帅,并且在济南德州一带收拢溃兵,不断壮大,威胁与日俱增。
同时现在的明军毕竟是刚刚战败,士气低落,尤其是李景隆收拢的是溃兵,士气完全被燕军打崩,也就是说数量上最多,但战斗力并不高,而且如果不去阻止的话,在李景隆的整合之下对朱棣的威胁会越来越大。
要知道即便是在《明史》的抹黑之下,在李景隆的传记里依旧保留了他在洪武朝多次整编练兵的行动,并且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
毕竟如果朱元璋觉得李景隆做的不好,肯定不会让李景隆多次进行练兵,所以现在绝对不能给李景隆整备军队,重整旗鼓的时间。
于是在稍加休整之后,朱棣分出一部分的兵力交给了孟善,以此加强保定的守军;同时对真定的明军进行牵制,再分出部分人马对徐凯部进行监视。
之后朱棣就率领着燕军主力果断启程,首扑撤退的德州驻扎的李景隆。
而李景隆好不容易撤退到这里,收拢了不少明军溃兵,就发现刚刚在白沟河大败了自己的朱棣率领着燕军主力奔袭而来。
在白沟河占尽优势的情况下都败了,李景隆不觉得靠自己收拢的溃兵能在德州进行抵抗,无奈之下只能指挥着军队连夜撤退。
只不过因为提前探知到了朱棣率军奔袭而来,这次李景隆是成建制的撤退的,而且撤退的很快。
而朱棣也是艺高人胆大,丝毫不担心有埋伏,同样快速的追击着李景隆。
根据史料记载,从李景隆在德州撤退之后,这一场追击进行了十天以上,首到铧山今泰安市东平乡一带才成功追上了李景隆率领的部队,这里距离白沟河己经是真正的八百里开外了。
在这么长距离的追击之下,可以确定双方都发生了不少人掉队的情况,再加上李景隆本身也安排了部分将领退让周边的城市。
比如盛庸就大概率在这个时候退入了济南,朱棣也派了不少人一路留守,保证后方补给路线的安全。】
〈成建制撤退才是一个统帅最强的能力展现,李景隆绝对是个可怕的对手,不然朱棣不会死盯着打,赶尽杀绝是对敌人最大的敬意。〉
〈战线拉太长了吧,毕竟战线越长补给越困难。〉
〈追击的过程应该是可以缴获补给的。〉
【朱棣率领的燕军主力和李景隆收拢的明军溃军在泰山附近发生了一场战斗,这场战斗的规模应该不是很大,当然这是和白沟河之战做对比的情况下。
到了这里,不知道是明白自己跑不了了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李景隆决定在这里和朱棣再次进行一场硬碰硬的对战。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李景隆收拢的溃兵绝大部分都是步兵,毕竟原本明军的精锐骑兵不是战死就是跟着统帅跑到了其他的地方,如真定、沧州。
在这种情况下李景隆还能在白沟河战败之后,明军士气低落,被朱棣率领着刚刚大胜的燕军主力穷追不舍,紧紧的追了八百里地,李景隆还能保持作战建制组织列阵队形,足可以看出李景隆的能力。
当然李景隆也没有因为被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