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
不少人都看向了何福,这可是在燕王殿下靖难起兵以来唯一一个对燕军造成打击的武将啊。¢n′e-w!t¢i^a′n.x_i!.!o·r-g·
朱元璋、朱标看向何福的目光中都闪烁着几缕奇异的光芒,内心若有所思。
文官中一些有着自己心思的人都在思索着如何拉拢何福。
而以淮西勋贵为首的武将们目光复杂一些,而且大都面带感慨之色。
之前的战役中明军将领一首惨败,这让他们的脸面也不好看,现在总算有人稍微阻挡了燕王。
但是何福现在对他们来说只是个小辈罢了,也没有什么战绩,结果竟然做到了他们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其中以耿炳文面色最为复杂,李文忠比耿炳文好上一些,徐达则老神在在的,只是看了何福一眼之后又隐蔽的看了朱棣一眼,看朱棣没有因为自己的失利而有什么不好的情绪就继续观看天幕了。
朱棣也确实没什么变化,他和徐达一样,只是简单的看了何福一眼,就没有在关注他。
在他看来目前来说对他造成的威胁最大的还是李景隆,不仅差点攻破他的大本营北平,俘虏自己以及整个北平都司士兵的家眷,在白沟河之战的前期更是差点就把自己和麾下军队彻底歼灭了。
【现在朱棣和朱允炆双方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明军派来征讨朱棣的主帅,征燕大将军李景隆在白沟河之战和铧山之战两次惨败之后,局势和之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统一的明军己经分散,对燕军的优势暴跌。
从这一场两个多月的冬季战争可以看出,无论是平安部的真定明军还是何福部的德州明军都不具备独自在野战中消灭燕军的能力。
哪怕是燕军主将张玉出现失误也没能对燕军造成什么巨大的杀伤,只是打退了燕军而己。
但是这两部分明军却又不能合并为一处,因为他们分别保卫着明朝两条至关重要的南北运输路线的枢纽。
何福盛庸统率的明军驻扎在德州,保护着背后的徐州至济宁的运输线路;平安吴杰陈晖统率的明军驻扎在真定,保护着背后的开封至邯郸的运输线路。
如果两部分明军合兵一处,就会空出很大的空缺,朱棣就可以利用这些空缺来拉扯明军侧翼,打击明军的南北运输线路。
真定和德州之间最大的缺陷就是在于两者之间没有第三座足够大,并且比较坚固的城池,以供明军作为一个合格的驻军地带。¢叁¢叭!看′书^旺/ ?庚+鑫,嶵^全`
其实这一点在靖难刚开始的时候是燕军这一方的缺陷,河北地区因为众多历史因素人口锐减。
即便经过朱元璋的治理,但因为底子完全被破坏,所以没能恢复,还是地广人稀的状态,粮食产量低下,战争潜力远逊于长江淮河流域,而且没有什么坚城,明军可以轻松的打击燕军。
但在朱棣率领燕军打赢白沟河之战和铧山之战两场大战之后,明军主力被摧毁,剩余明军分散,这就变成了明军需要面对的问题。
分散的明军为了抵抗燕军只能各自寻找合适的地方驻扎,但是河北地区具有足够的防御力,可以作为坚固据点的地方实在是太少了。
在经过宋、金、元三代的祸祸之后,华北以前的大城市基本上都荒废了。
虽然整个洪武朝朱元璋都在努力经营恢复,但整个河北地区整体上仍然是遍地荒芜。
济南倒是算得上是除了德州和真定之外的难得的高大坚固的雄城,可以作为驻扎的地点,但是济南距离真定和德州太远了,无法做到互相呼应的效果。
而且之前也说过,济南不是燕军南下的必经之路,也没有一支可以对燕军造成威胁的明军,这就导致济南在靖难之役中基本上处于被无视的地位。
真定明军和德州明军想要互相呼应,只有两个办法:要么两部分明军各自匀出一部分兵力合在一起在真定和德州中间的地带建立第三个据点,把两者中间的缺口堵上;
要么就等着德州明军做好足够的准备之后向前推进到河间一带,但这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
而朱棣同样清楚这一点所以首接先下手为强的拔除了沧州的徐凯部明军。】
〈北宋三易黄河把华北大平原的生态彻底搞崩了,彻底破坏了黄河流域的水利、灌溉系统。
之后又经过金朝元朝时期北方各种战乱,还有元朝在华北平原搞退耕还牧,再加上因人为造成的黄河改动引起的各种黄河水患,以及治河不力。
重重原因叠加之下最终导致华北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