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旁都画着骷髅标记。
"狗日的要搞三光政策!"张大彪倒吸凉气。李云龙盯着地图上最近的杨柳村,突然转身吼道:"全速前进!目标杨柳村!"
队伍连夜奔袭。黎明时分,他们看见了杨柳村上空的浓烟。村口躺着几具尸体,最前面是个白发老汉,胸口插着支膏药旗。李云龙弯腰合上老人圆睁的双眼,发现他手里攥着半截镰刀,刀刃上沾着血。
"搜救幸存者!"李云龙声音嘶哑。战士们分散寻找,最终在红薯窖里发现十多个妇女儿童。她们浑身发抖,有个小女孩的耳朵被削掉半只。
"鬼子...鬼子把男人们都...都赶到打谷场..."妇女主任泣不成声。李云龙不用问也知道发生了什么。打谷场中央那堆冒着青烟的焦黑物体,空气里飘着的古怪肉香,都说明了一切。
"留下一个班保护乡亲,其他人跟我追!"李云龙牙齿咬得咯咯响。侦察兵很快发现踪迹:鬼子往东去了,脚印杂乱,显然带着不少抢来的东西。
追击途中,李云龙不断调整部署。他派两个机灵的战士伪装成樵夫前出侦察,主力保持三里距离。晌午时分,侦察兵回报:鬼子在青龙潭休整,共五十三人,押着二十多个青壮年民夫。
青龙潭地形特殊,三面环水,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岸边树林。日军在路口架了机枪,民夫们被铁丝绑在潭边柳树上。李云龙观察片刻,突然笑了:"大彪,见过钓鱼吗?"
工兵班立即行动起来。他们砍来十几根韧性极好的青冈木,用绑腿带做成巨型弹弓。每具弹弓可发射五公斤重的炸药包,射程达二百米。与此同时,水性好的战士潜到对岸,悄悄割断拴船的绳子。
"放!"随着李云龙挥手,八个点燃引信的炸药包呼啸着飞向日军阵地。鬼子还没反应过来,接二连三的爆炸就把机枪工事掀上了天。对岸的战士同时开火,吸引残敌注意力。而真正的杀招来自水下——工兵班早就在上游放了木筏,筏子上堆满浸透煤油的干柴!
火筏顺流而下,瞬间引燃了日军堆放的物资。浓烟中,张大彪带人冲进营地。被绑的民夫们也没闲着,他们合力挣断铁丝,抄起鬼子丢弃的枪械加入战斗。有个瘦高个青年尤为勇猛,用刺刀接连捅死三个鬼子。
战斗结束,清点战果时,那个青年主动走过来敬礼:"报告长官,晋绥军358团上士周卫国!"原来他是被伏击的运输队幸存者,为掩护战友被俘。
李云龙注意到他虎口厚厚的老茧:"会使炮不?"
"报告长官,我在教导队学过迫击炮!"
"归队了!"李云龙大手一挥,转头对张大彪挤挤眼,"咱们有炮兵了。"
回杨柳村的路上,周卫国指着远处山坳:"那边有个废弃铁矿,洞里能藏一个团。"李云龙立即派人查看,果然发现理想驻地:矿井纵横交错,有天然水源,三个出口都隐蔽在灌木丛中。
三天后,"八路军晋西北游击支队"的旗号在矿洞口竖起。李云龙召集周边幸存的村干部开会,第一句话就震住全场:"老子李云龙,是来杀鬼子的!要人给人,要枪给枪,就一条——谁当汉奸,老子灭他满门!"
很快,以铁矿为中心,蜘蛛网般的联防体系铺展开来。每个村都组建了民兵队,设立消息树和烽火台。支队派出骨干训练民兵,重点传授地雷制作和伏击技巧。周卫国则带人修复了两门缴获的迫击炮,用马车轮子做成简易炮架。
深秋时节,日军终于注意到这支新生力量。一个大队的兵力分三路扑来,企图一举围歼。李云龙将计就计,主动放弃铁矿,却在矿井里埋设大量炸药。当鬼子大摇大摆进驻时,连环爆炸引发的塌方活埋了两个中队。
游击战就此打响。李云龙把现代特种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子母雷专炸巡逻队,冷枪手日夜骚扰据点,甚至发明了"尿壶雷"——把炸药装进夜壶挂在树上,鬼子一碰就炸。最绝的是"鬼火战术":夜间在铁桶里放鞭炮,模仿机枪声调动敌军,再在运动途中伏击。
寒冬来临前,根据地己扩大到七个乡。李云龙亲自设计水利工程,带领军民挖了十里长的引水渠。竣工那天,杨柳村的老人们哭着说,这辈子头回见旱地变水田。更让人惊喜的是,矿洞里发现了优质无烟煤,解决了根据地的燃料问题。
腊月二十三,小年。支队在新建的打谷场上召开军民联欢会。各村送来年货,妇就会表演秧歌戏。正热闹时,哨兵急匆匆跑来报告:二十里外发现日军车队!
李云龙立即布置伏击。这次他玩了个新花样:在路面薄薄铺层煤粉,车队经过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