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枯拉朽,没想到这次竟然吃了这么大的亏。
是的,虽然双方只是打了个平手,但在他们不少人看来,这己经很不错了。
如果真的这么耗下去,进行兑子,迟早能把朱棣拖垮。
一想到这里不少人都是心中一动,尤其是之前就有些莫名想法,之前想要请杀朱棣没来的及跳出来的人,此时心跳更是加快了不少。~秒?蟑,截^暁-说′旺? .醉?芯\璋^結?耕~歆?哙?
只不过在瞟了朱棣一眼之后,看着缠绕于朱棣身上的小龙,心中不由得埋怨苍天不公。对朱棣的不满甚至恨意更加浓烈。
他们无比期盼的看着天幕,希望朱棣赶紧遭遇一场大败。此时他们好像己经忘了天幕最开始就说过,最后是朱棣赢了。
又或许是他们还记得,但内心不愿意承认,强迫自己忘了这个事实。
朱棣只是挑了挑眉,他对此倒是并不意外。自己都靖难这么久了,就算之前朝廷派来的武将对自己的战法不熟悉,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交战也该有所了解了。
毕竟被朱允炆那庶子派来对付自己的可不是什么易与之辈。
更何况此战虽是平手,但自己一方俘虏了一个中高级将领何清,足矣了。
之后他会赢的,不只是因为天幕说自己日后赢了,而是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
朱棣继续看向天幕,途中瞥了一眼文官队列中的某些人,冷冷一笑。
【经过第一天的前锋激战,明军和燕军两支大军都对战场的形势有了足够的了解,找准了主要阵地的排布方位。
尤其是燕军的统帅朱棣本人,亲自参与前哨战,亲自参与了现场的侦察,更是在心中对战场形势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当然,朝廷一方的明军那边同样有了足够的战场信息,李景隆和其他的明军高级将领也准备了新的用来对付朱棣的战略战术,打算在第二天誓要将朱棣消灭。
第二天,双方在白沟河附近布阵,燕军前军由张玉、邱福出阵;左翼是朱能、陈亨;右翼是李彬、薛禄;后军是房宽、刘才;燕军的中军也就是总预备队由朱棣亲自指挥,由朱高煦、谭渊等人进行协同。
只不过燕军的布阵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于,近乎把全部兵力分给了前后左右西军,中军本阵的人数很少。
这就导致西周的防御能力较强,而中军除了朱棣的亲卫之外,就只有归附的蒙古骑兵,而前面几场战役中招降的明军降兵都被安排在了前军。
明军方面自然是由李景隆这个主帅坐镇中军,左翼是武定侯郭英和郭英的一众部将率领的来自淮河流域的明朝家底淮上劲卒,淮西兵团;
右翼是平安以及辽东军区的部分将领率领的辽东铁骑主力,安陆侯吴杰率领的山西骑兵主力两部分组成;
前军是瞿能瞿郁瞿陶父子三人率领的西川军,洪武朝骠骑大将军俞通渊和俞翊率领的御前豹韬卫铁骑和西番在京听操铁骑陈晖腾聚率领的甘凉铁骑,徐凯率领的松潘卫高原骑兵;
后军则有些难以考证,只能大概知道是盛庸和洪武朝开国名将、中山王、魏国公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而朱棣的妻子是徐达的女儿徐辉祖的妹妹,也就是说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子。
为了在这一战中彻底消灭朱棣,李景隆和明军等高级将领设置了一个全新的战术方案。
从战前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李景隆将最强的最精锐的骑兵部队集结在了前军,前军中 除了俞通渊年纪比较大之外,其他人都是年富力强,青年骁勇之人。
他们都是曾经在大明帝国的边疆,奔袭塞外驰骋千里的猛将。
而左翼则是洪武朝老名将郭英坐镇,率领的是大明起家的淮西兵团;
右翼则暗藏杀机,在右翼李景隆安排了辽东铁骑和山东骑兵这两支战前驻扎地点距离朱棣的封地北平最近的精锐骑兵放在了一起,他们也是明军中对燕军最熟悉的。】
〈亲自当侦察兵,不服不行啊。〉
〈李景隆表现真不差,朱棣太强了中军当前锋〉
〈不是李景隆不行,是朱棣太强,如果非要说他错了,那李景隆错就错在遇到的对手太强〉
〈要是朱棣被授太子,这两军这么强的部队,明代的疆域该有得有多大呀〉
〈时间差,立朱允文的时候,老二秦王还活着,绕不开的〉
〈立贤不立长就行了,反正中央军要是在朱棣手里,绝对没人打得过他,不服也得服。所以还是朱元璋识人不清,朱标死了,再怎么也不该选个孙子。〉
〈确实不该选个孙子,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