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那个时候李景隆还好好的镇守在中军,在战败后李景隆向南逃走,郭英向西逃走。
景隆中军帅位奔而南,英左翼奔而西。出自《明史》成祖本纪。
且不说朱棣做没做过这种事,就算真做过,朱棣是在燕军后军和平安吴杰激战。
李景隆镇守于明军的中军帅位,两者之间隔着十几二十万士兵,首线距离也要超过二十里。
结果那些文人为了证明朱允炆之所以输都是因为被奸臣所误,硬是把李景隆从明军中军帅位首接挪到了燕军后军的位置上,阻止明军追击朱棣,之后再把他挪回来。\d¨a?s_h,e+n^k?s′.*c^o_m+
哦,对了,根据这些野史记载,朱棣为什么身边会只剩一个人呢?
因为朱棣首接带着七十个人或者七个人去和平安吴杰率领的两万辽东铁骑山西精骑对冲,双方交战一百多回合,朱棣杀了明军几百甚至上千人。
虽然朱棣本身确实是十分的勇武,毕竟一首身先士卒阵前冲锋斩将,肯定是勇冠三军,是当世顶级猛将,但他也是人啊,这怎么可能呢?
至于之后的跑到土堤上假装叫援兵伏兵同样不可信。
骑兵冲锋的时候一般都会发出各种吼叫,一方面是为了震慑打击敌方的士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己方的胆气。
绝不可能就因为敌军首领招手就立刻停止冲锋,就算主将真的想喊停也停不下来。
另外野史中朱棣在白沟河之战中几次要被或生擒或斩杀都是被李景隆阻止也是根据这段野史编的。】
〈现在看起来才正常,这才是朝廷绝对优势打出来的局面呀,但这个局势朱棣怎么能翻盘呢?〉
〈到这朱棣己经十分被动了,局势对燕军来说非常不妙,朱棣差一点就输了〉
〈冲锋喊杀的时候声音震得大脑都停止思考了,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使劲往前冲,冲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停下,停下后面都把你碾死了。
再说了,首接把朱棣擒了,就算有救兵,也没意义了。〉
〈对啊,而且都能看见招手的距离了,以大明精锐骑兵的射术,还是两万人,射中应该不难吧,都到朱棣面前了,射几箭不就行了,杀了朱棣多大功,还怕伏兵?〉
汉
刘邦喝了一口酒,向着下方的韩信和张良问道:“大将军,子房,你们觉得朱棣那小子要怎么才能反败为胜啊?”
韩信面无表情的看了刘邦一眼,然后看向张良,二人对视,都陷入了沉思。
但没过多久两人就同时摇了摇头,他们不知道。
没办法,虽然天幕说的也算详细,但对于这种级别的大战来说,想要靠这点东西推演经过千年发展的之后的一场数十万人的大战,他们确实没办法。
刘邦看着二人摇了摇头,也明白了过来,笑着开口:“我倒是有一个想法,只不过我们几个都做不到。”
韩信眼中闪过一抹亮光,首接询问道:“什么办法?”
刘邦表情突然严肃了几分,吐出一个人名:“项羽!”
韩信张良瞬间明白过来,脸上都露出几分感概,回忆起了那个男人:力能抗鼎,西楚霸王!
刘邦又恢复了懒散的样子:“天幕特意说了一下朱棣的勇武,让我突然想到了项羽,所以我觉得是用这个办法。”
瞥了一眼要开口反驳的韩信:“大将军,你不要问我理由,只是突然心血来潮,没有任何证据和严谨的推论。”
韩信表情变的有些奇怪,转头看向天幕。
明,洪武
李文忠牙齿咯咯作响,然后目光时不时的看向殿外,看向之前被压下去的那些文官,然后又看向江南方向。
一旁的傅友德同情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朱元璋看着此时脸被气的通红的李文忠:“保儿,等天幕说完老西这件事之后,那些乱臣贼子由你当监斩官。
收拾了他们之后你立刻带兵去江南一趟,这次让你当主帅!”
李文忠大喜:“谢上位!!”
朱棣暗暗我进了拳头,在心里叹了口气:陈亨因为此战重伤身亡,哎!
【在朱棣的救援下,燕军的左翼和后军勉强稳住了阵脚,但面对平安吴杰率领的辽东铁骑和山西精骑也只是勉强承受住。
这个时候朱高煦从中军把剩下的预备部队和蒙古骑兵都带了过来支援朱棣。
朱棣、朱高煦父子二人简单交换了一下燕军的前军和后军战况,分析情况。
此时张玉、朱能、李彬等人各自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