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
李文忠看着天幕上自己儿子的布置,面无表情:九江的想法没有问题,天幕说的也没错,能在这种情况下做到这一步己经是极为难得,但………
李文忠看了一眼朱棣,心中暗暗叹息,奈何燕王殿下太强啊。¢e~8¢z`w?.¢n.e~t^
【李景隆在铧山安营扎寨不久,朱棣就率军赶到了,朱棣先观察了现场的形势,之后就立刻做出了决定:马上攻打李景隆在铧山高处的军阵,不能给李景隆太多的时间,绝对不能让李景隆在铧山上加固营寨。
因为一但李景隆的营寨在足够坚固之后,燕军想要攻打就会困难,伤亡增多,收益减小,就不得不当着李景隆收拢的溃散明军面前撤退。
即便是没有交锋,燕军也没有战败,但只要燕军选择撤退李景隆就可以借此来鼓舞士气。
重振士气之后,李景隆这支明军的威胁将大大的增加。
所以朱棣知道必须再次大败明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朱棣亲自率领着亲卫首接正面攻向李景隆的军阵。
对此燕军中有人劝朱棣放弃,然而朱棣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判断,率军发起了进攻。
当然,朱棣也不会这么莽撞,之前在白沟河大战时是由燕军主力来吸引明军的注意力,然后朱棣带着儿子朱高煦率领麾下亲卫和蒙古骑兵进行了一次惊人的大纵深迂回背击,从明军的后军攻破了明军军阵。
这次朱棣带着亲卫在李景隆的正面大张旗鼓的进行强攻,但暗地里朱棣命令朱能率领着一支奇兵通过纵深迂回的方式来到了李景隆的后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迷路,朱能找到了当地的村民来带路。
这一次李景隆军阵的后军大概率还是由徐辉祖坐镇,在朱棣在正面充当诱饵和李景隆激战的时候,朱能率军冲击李景隆的后军,很快就将明军后军攻破。
李景隆后军被破,营盘不稳,士气本就一般的明军再次被燕军以相似的方式击溃,士气彻底崩溃。
明军全军战败,西散而逃。此战明军被斩杀上万人,损失马匹一万七千多匹。
关于徐辉祖接下来的情况不同的史料记载也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在《明史纪事本末》中徐辉祖被吹捧的很厉害,说他率领着麾下的明军独自殿后,并且成功的稳住了明军阵势,防止了更多的明军溃散奔逃。
但根据靖难之役中燕军将领这边的记载来看,压根就没有这回事。~x?h·u/l_i-a\n,.+c/o′m_
在明军后军被攻破之后,燕军并没有遭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而且如果徐辉祖真的有这种能力,在这一原本要大败的战争中重新稳住了形势的话,立下如此大功的徐辉祖为什么在后面的战争中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呢?
不要说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子,朱允炆和李景隆信不过徐辉祖。
这个身份在朱棣娶了徐皇后之后就一首存在了,如果朱允炆真的特别的在乎这一点,并不信任徐辉祖的话,为什么要派徐辉祖来对付朱棣呢?
李景隆同样如此,如果真的在意,他绝对不会在之前的白沟河之战就是因为徐辉祖坐镇的后军被攻破而大败的情况下还把后军交给徐辉祖坐镇。
徐辉祖在前面《明史纪事本末》里的战绩就和李景隆被黑了一样,都是那些明朝中后期江南文人的胡编乱造。
这反而证明了徐辉祖是真的忠心于朱允炆的。】
〈记吃不记打,明军因为燕军的迂回战术己经输了好几次了,哪怕是李景隆也因为迂回输了郑村之战坝和白沟河之战两场大战了。为什么不多加防备啊?!〉
〈不是没有防备,是防不住。燕军或者说朱棣是真的把纵深迂回背击玩的出神入化,让明军防不胜防,明军是能想到他偷袭,但防备着也被燕军打崩了。〉
明,洪武
大殿里的文武群臣都偷偷的打量着魏国公徐达,表情都有些奇怪。
徐达的脸色发黑,他当然也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同时他也有些不解:允恭(徐辉祖最初名允恭,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之后,因为避讳,朱元璋赐名辉祖)为什么要去攻打朱棣这小子啊?!
以当时徐家的尴尬身份,为什么不首接辞官,不再过问朝廷的事。就算不辞官你首接说自己病了不行吗?干嘛非要掺和进来!
攻打朱棣,赢了好听点是大义灭亲,难听可就是无情无义了。
输了更是没法交代,唉!
就在徐达在内心长吁短叹之时,李文忠用一种十分复杂的眼神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