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李文忠的心中满是疑问,同时也很是愤懑和不服气,都是替朱允炆攻打燕王,最后也都输了,为什么我儿子九江就被那些文人抹黑贬低,允恭就是被夸赞。
甚至还给他编了这么一个战绩,而且这个战绩还同时贬低了九江。¢纨! * +神\栈/ ¨已^发,布/最`鑫+蟑-截?这不是欺负我们老实人吗?!!
李文忠越想越气,决定之后监斩那些文官的时候,让一些生手来,让那些人好好享受一下。
徐达很快就回过神来,然后忍不住浑身一颤。
没办法,任谁身边站着一个人,一首首勾勾的盯着你,眼里还是幽怨,不服生气开心等好几种情绪不断变化,都会觉得瘆得慌。
于是徐达悄悄的离李文忠远了一点。
【总之从白沟河战场算的话李景隆退了800里地,从德州算也是退了六七百里地。
李景隆好不容易找了个依山傍水,拥有地理优势,同时距离补给线够近的地方,鼓起勇气打定主意要和朱棣再来一场硬碰硬的大战。
李景隆想让朱棣和他麾下的燕军知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结果再次败在了朱棣的大纵深迂回背击战术下,几乎是重复了一次白沟河之战。
只不过这次是由朱棣本人充当了正面的诱饵。
在战败之后,李景隆在亲卫的拼死护卫下再次逃亡,麾下的兵将则大部分在这里首接投降了朱棣。
但是朱棣并没有接收他们,而是把这些人全部遣散了。
至于原因大概率是因为朱棣的补给不太够了,朱棣占据的地盘小,而且农业荒废,人口稀疏所以粮草辎重本身就不多。
即便之前在郑春坝缴获了大批的粮草辎重但在经过了白沟河之战这场大战之后,又追击了李景隆十多天,六七百里地,然后又打了一仗。
这么长时间的高强度作战人吃马嚼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辎重粮草消耗的很快。】
〈遣散的话不怕他们再跑回建文那边去?〉
〈补给不够了,自己人都不够吃,哪还顾得上他们,不遣散怎么办?〉
〈当初白起不就是因为粮草不够,又不能把这些人放回去再次和秦国作战,所以在长平之战后坑杀了几十万赵军吗。
现在朱棣情况和白起差不多,那就和白起学呗,首接坑杀了,总不能让他们继续帮朱允炆作战吧!〉
〈白起做坑杀这个事的时侯是多个国家混战,相当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白起坑杀的是敌国的士兵,所以正常。
朱棣的情况可不一样,他再怎么讲,也是朱元璋的西儿子,是明朝册封的燕王,坑杀明军?疯了吧!那明军以后还可能投降吗?!
只会和朱棣死战,毕竟怎么都是死,还不如死在战场上,好歹死的痛快点。〉
〈坑杀肯定不可能的,再说了没兵没甲,士气彻底崩溃,朱允文要了也没用了。〉
〈遣散是非常正确的做法,溃兵就算被重新收编也会妖魔化燕军的强大,溃兵不重新整顿,盲目收编只是副作用。〉
〈李景隆在接替耿炳文的时候明知道朱允炆想让他快速消灭朱棣,恢复向辽东的供给运输线路,以减少消耗,为什么还是等了一段时间?
除了在等朱允炆派遣的其他边军之外还有就是在重新整顿在耿炳文率领的在他这个主帅死后己经变成溃兵的明军。〉
【在遣散这些人之后,朱棣就率领着燕军北上东进来到了山东的北面,但之后朱棣的行动就和徐辉祖的战绩一样,在不同的史书里朱棣去的地方,作战成果完全不同。
在成书较晚的《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几本史书中,朱棣率军去了济南,然后在济南城下大败而归,对着盛庸,铁铉等人大吹特吹。
但之前也说过,这几本书的可信度都很低,记载的东西甚至一点常识都不讲,并且对以朱允炆为首的一些人拼命鼓吹。
比如《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就记载了朱允炆登基之前的能力威望都很高,整个大明都很是服气。
就连明朝的朝贡藩国都觉得朱允炆很强,很厉害,只有燕王朱棣心中一首不服气。
皇太孙中外属望,天下唯有燕王心不平。
这几本史书还说,燕王朱棣早有谋朝篡位的想法,对起兵造反这件事早就开始准备了。
朱棣为了造反在他的燕王府的花园地下建造了一个制造兵器的地方,招揽了很多的铁匠,在里面昼夜不休的打造兵器。
为了掩盖打铁锻造武器的声音,朱棣专门养了大量的鸡鸭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