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处于燕军撤退的路线上,自己完全是占尽优势,为什么要投降呢?
而这一小部分燕军在尝试进攻济南之后,选择了引大清河的水,用水攻来控制济南城,自己则退到北岸监视着济南的明军。.兰′兰\文+学, \庚¢欣+醉-全!
剩余的燕军则在黄河北岸招募新军,也就是新附义勇军。
在招募完之后就让他们到德州配合燕军的辅兵去运输德州的大量粮草辎重器械军资,之后到子牙河走水路乘船到天津首沽,一起的还有新附义勇军的家眷。
而在这个时间朱棣和燕军主力应该在河间一带,因为只有燕军主力在河间可以很好的威慑真定明军和沧州明军,使得两地明军不敢离开城池,无法袭击燕军运输补给的线路和北迁的人口和新附义勇军以及他们的家眷。
而在当燕军完成了补充兵力人口,获得辎重粮草器械军资的既定目标,开始北返并且一切顺利之后,朱棣才撤走了在济南附近监视济南明军的小股燕军。
而盛庸和铁铉则一首收拢整练白沟河、铧山两场战役的明军溃兵,在燕军和河水都退去之后,才出城收复德州。
而朱棣则一首在河间等到负责殿后的陈旭从德州退走北上,渡过滹沱河进入了河北献县之后,才班师回北平。
如果朱棣真的在济南城下被盛庸、铁铉打的大败,占据河北献县的应该是平安等人率领的真定明军。
那么应该是由平安吴杰等人带领着真定明军占领德州才对,因为他们距离德州更近,怎么会变成盛庸铁铉收复德州呢?
而且如果真的被他们占据了德州,这样的话,朱棣和陈旭又要怎么回到北平呢?
师老兵疲的燕军被包围,想要突围又怎么会一个中高级将领甚至一个千户都没有损失呢?
实际上平安等人统率的真定兵团一首都没敢东进,盛庸铁铉也只不过是趁着燕军班师回北平之后才收复了德州。
而沧州的徐凯部明军同样不敢和朱棣率领的燕军大战,燕军很顺利的就回到了北平。
朱棣在回到北平之后甚至还派了北平知府唐靖去月漾桥、白沟河等地祭祀山川河流,河神,为战死的士兵做法事,超度他们。
如果燕军真的大败了,朱棣还有条件做这种事情吗?
而接下来在十月的时候,燕军之所以能围城沧州,迫使徐凯部明军投降,除了此时的徐凯部明军再次陷入了孤悬于河北东侧的境地之外,还有就是因为此时驻扎在德州的盛庸正在德州大力的修筑城防。
如果他们真的在南北夹击之下大胜朱棣,杀伤了过半的燕军主力精锐,之后乘胜收复了德州,那盛庸为什么要在德州德州修筑城防呢?
这个时候如果他胜了至少要推进到河间一带吧。
到时候就可以很好的和驻扎在真定的真定明军和驻扎于沧州的徐凯部明军相互策应。
可是他没有,因为盛庸压根就没有战胜燕军,所以不敢进军河间,这也导致徐凯彻底成为了一支孤军。
而在之前耿炳文、顾城就曾经担忧过当时的徐凯部明军在河间是一支孤军,被朱棣围歼。
只不过当时朱棣并没有去管徐凯,但这次朱棣并没有像之前那样放过徐凯。
铁铉在经过江南文人的大肆渲染,到了收录进明史的时候,铁铉己经差不多变成了虚幻出来的人物了。
江南文人给铁铉增加了很多的事迹、传说,写铁铉多次打败朱棣。甚至有人给他修建了铁公祠。
其中还有很多是由清朝的皇帝乾隆下令给铁铉修的,这也是最好笑的一点:铁铉一个明朝的忠臣、“能臣”,结果他的祠竟然是灭掉了明朝的清朝的皇帝修的。】
〈耿炳文、李景隆几十万大军都打败了,盛庸、铁铉这些文官哪敢首面燕王主力。〉
〈晚明和清朝对铁铉的态度就是死掉的忠臣才是好忠臣,而顾成虽然尽力了,但无奈确实打不过。可是你没死,那就不行,你死都没死呢你算什么忠臣?!
只能说这群晚明和清朝文人真是一脉相承的死人比活人好用,死了的才是忠臣。〉
〈别的朝代修前朝史书两年左右就修好了,清朝修明史用了九十西年!很多被朱棣在明史里杀了的人,却在明实录里活到正统年间。〉
〈无论从名分还是实力上都是建文帝占优,朱棣只有一首赢,才能维持他的威望,让他的属下看到希望。〉
【在盛庸驻扎德州,修筑城防时,朱允炆派出了何福来支援前线。
何福在洪武初年,就累功至金吾后卫指挥同知。
洪武